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孙立冰研究员来我院作主题报告
发布者:庞明志发布时间:2024-04-11浏览次数:184

2024年4月9日,由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座”特邀吉林财经大学《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孙立冰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主题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首席专家丁晓钦教授主持报告会。

孙立冰教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和发展之道路,也是中国经济学现代化发展之道路。但对于何为中国经济学现代化,我国学界一直存在不同声音,其中,将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作为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构建目标,在国内仍然有不小的影响,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厘清。
孙教授指出,经济学现代化概念首先由西方学者提出,即按照西方经济学范式构建经济学理论、制定经济政策,实现经济学模型化、数学化,其本质与逐渐“美国化”“西方化”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一脉相承。在这种理论的裹挟下,历史上诸多发展中国家遭遇发展悲剧,现代化逐渐演变成政治问题,成为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质是按照西方经济学范式构建中国经济学。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接下来,孙教授驳斥了几种代表性的西化观点,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二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市场经济一般原理”;三是不同范式的经济学及其话语体系不能简单综合。以此为启示,孙教授指出,经济学是否是现代经济学,关键在于能否回答资本主义是否必然灭亡,以及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并论证其制度优越性。孙教授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成功回答了上述问题,因此,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魏宇航、崔泽鹏分别向孙教授提问,孙教授向同学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